佛教与风水在环保理念上异曲同工
------- 大同云冈石窟考察随笔
曾祥裕
人生旅程中,震撼心灵的风景长驻心间,挥之不去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的所见所闻,让我除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外,还为古人能工巧匠的建筑工艺叹服。
2011年11月1日晨起,我大同市区一家宾馆吃过早饭,坐上中巴去大同云冈石窟考察。此前我曾访问过洛阳的龙门石窟,当时就许下心愿,容日后有时间考察对中国佛教传播做出杰出贡献的云冈石窟。是日,上午10时许,我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走进了云冈石窟山门,山门下有一块碑,格目醒目,它记录着《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碑记》:“在2001年12月14日,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我国第28处世界遗产地。”看着这行字,我内心荡漾着一种激动的春潮,对着天空说,我从遥远的江西赣州来到了久仰的佛国仙境。
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,与敦煌莫高窟、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。它 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,依山而凿,东西绵延约一公里。现存主要洞窟45个,大小窟龛252个,造像5万1千余尊,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佛教石窟艺术。其中的昙曜五窟,布局设计严谨统一。
我步入景区后走在礼佛大道上,左右两侧各为13座佛柱,一字排开,气派的很。让人感到大同人的豪迈和洒脱。
云岗景区内新建了灵岩寺,我虔诚礼佛后开盘测定其坐向。经测,观音殿酉山卯向兼庚甲,前后左右坐度分金不一致,后面为佛塔,再后为千佛殿,坐向为酉山卯向兼辛乙;最后为大雄宝殿,辛山乙向兼酉卯。
测量时忙于做记录,我把罗盘遗忘放在一个墙面上。等我进入其他地方考察时才猛然发现罗盘没有拿,等我急忙回到佛殿找时,见它还安然静待我,心中才舒展一口气。
进入景区看一个个精美绝伦的佛祖雕像,不得不叹服佛教传播方式的独特和古人的聪明才智。
中华佛教始传于东汉,酝酿于魏晋,勃兴于十六国,鼎盛于南北朝,成熟于隋唐,复兴于宋辽金元,衰落于明清。其十六国南北朝是关键。佛教西来的途径有二:西南海路与西北陆路。然以丝绸之路为主线。如果说公元前后大月氏、贵霜和尚东游弘法,走的是一条回故乡之路的话,那么四世纪以后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,实得益于五胡十六国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机缘。
佛教的传播自古到今注重以艺术形象宣传其思想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,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,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,其中以敦煌石窟、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,规模最大,延续时间最长,内容最丰富,保存最完好。
云冈的两道山麓,把石窟分成东区、中区和西区,纵观群佛,巨石横亘,石雕满目,蔚为大观。早期石窟在西区。东、中区石窟属于晚期作品。云冈石窟从公元460年开始,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,工程大部分完成了。但是,造像工程又延续了20余年,到北魏正光年间(公元524年)彻底的完成。前后开凿70年。后几个朝代又多次修缮,增建佛寺,尤其以辽金两代增建最多。辽代就增加了十寺。现在,云冈石窟的精华部分是中区的5、6窟、五华窟(9——13)和西区的“昙曜五窟”。
5、6窟的窟檐阁楼是清顺治年间为保护石窟建造的。我随游人进入了五窟,发现这里通向六窟,原来这是一组双窟。我们先看五窟,这是一座分前后室的石窟。在前室我们看到,那雕刻在上层的佛像,弯弯的柳叶眉、下垂着眼帘,含情脉脉,具有东方女性阴柔之美的韵味。这样生动的造型,看后让人叫绝。我们步入了后室,尽管这里有点阴暗,但对面的三世佛却让人震撼。中央的释迦牟尼佛坐像高达17米,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。
第20窟是露天大佛。这露天大佛模拟的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。听人介绍,20窟的窟前原有立壁,在辽代以前倒塌,使20窟的大佛成为露天。这露天大佛是释迦牟尼坐像,高达20多米,胸以上石质坚硬,保存完好,两肩宽厚,面形丰润,薄唇高鼻、神情肃穆。背后雕刻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亦华美,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伟。这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。
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兴盛的里程碑,也代表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水平。中国古老的建筑史中,佛教建筑占有重要地位。中国建筑的生命之魂孕育、发展于整个的中华文化。其中儒家、道家与佛家的哲学、伦理学、美学与宗教学思想对中国建筑的深远影响,不可低估,使中国建筑空间意象的思想灵魂显得更丰富、更深邃。
当我屏气凝神仰望那形态神彩动人,栩栩如生的庄严佛像,恍惚自己真的是变成了尘世间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。
我很惭愧虽身已半入佛门,但自知对佛法所知甚少,心尚在门外游离,每每身临佛教圣地或仰望佛像,仅知赞叹其法相、楼阁之壮丽,赞叹后至于如何在实践中履行佛理,就没有下文了。
我认为实践佛教精神,当下关键在于做到心净,心净才能国净。人的贪欲无度,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主导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时尚,导致人们只顾毫无节制地索取,对人类生存环境野蛮糟蹋和掠夺,造成当今环境日益恶化、资源日益匮乏。无怪乎佛教界有识之士呼吁:人类毫无节制地贪婪愚昧,会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。当自以为是的人类具有几乎如上帝一般的能力时,却没有上帝的智慧和德性,环境问题就突显出“人祸”的性质。这使人类意识到以前自诩的所谓“万物之灵”,极有可能变成“万物之零”,走向自我毁灭。
纵观历史,以1969年夏天的阿波罗登月为标志,人类摆脱了以往坐井观天的视角,从天上俯瞰我们大地,开始有了地球村的观念。半个世纪以来,从《增长的极限: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》关注并反思人类行为所造成的恶果,到宗教界提出“宗教的绿化”(Greening of Religion)。环境保护成为不同宗教传统所共同关心的课题,而东方佛教传统中蕴含的生态智慧,也引起世人的重视。
佛教环保思想与中国风水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异曲同工。
在佛教哲学中,环境称作“境”,是人类主体活动的产物(依报)。“境由心造”,即外境是由我们内心所决定、所变现,而人类所面对的依报世界,由人类的共业造成。因此,要改变生存环境,就必须从改变我们的内心开始。
对于风水缺陷,如何处理?这也是一个认知问题。
现在风水界出现一个不良倾向,就是过于神化风水师的功力,而否定福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。环境既是心认识和活动的对象,又是心变革和改造的对象。改变风水环境是多因素共同努的结果。
作为风水师来说,要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,运用所学为东家化解一切煞气,为福主祈福,在善念的支配下脚踏实地做事,不妄语,不以虚构的丁财贵的蓝图蒙骗民众,但是作为福主来说,要依照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基础:“诸恶莫做,众善奉行。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。这里最重要的是“自净其意”,就是从“心”开始的个人修行和参与社会变革。自种福田才牢靠。
“心能转物”,是建立在善念的基础上,只有摒弃急功近利或损人利已的风水房份论,才能让自身的风水环境,顺应天时地利人和,才能取得双赢的风水效果。
考察云冈石窟礼佛,内心受到震憾的同时,想到人类如何自净其心,爱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,想到如何在风水实践中与福主基于善念,营造一个吉祥如意的风水环境。将个人感受拉拉杂杂写下来,直抒胸臆,就教于有识之士。